东夷与华夏共融数千年,齐鲁之后却消失不见
资本行者
2024-06-21 01:03:34
0

中国古代周边的少数民族,自古有东夷、南蛮、西戎、北狄之说,但这四方边民之中,唯有东夷不能简单的视之为蛮夷,因为东夷本身就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,甚至是华夏先祖之一。

就连“华夏”二字本身也可能包含有东夷元素,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另类的解释:华指华胥氏,夏指夏族,华胥人东迁后所生太昊氏即伏羲氏,也就是东夷一系,而夏是黄帝、大禹一系,按这个解释,华夏的本意就是东夷人和夏人的共同称呼。尽管这个解释并不是很正统,但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,因为这个说法道出了华夏共同体的最重要的来源。

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一下东夷的历史脉络,以及齐鲁的历史性作用:

u上古时期的东夷

u夏商时期的东夷

u齐鲁两国的历史使命

u齐鲁之后,东夷去向何方

1、上古时期的东夷

东夷是上古时期非常兴盛的一个族群,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影响之深,可以用刻入骨髓来形容,东夷最兴盛时期是考古上的龙山文化时期,对应史籍中的黄帝前后到夏朝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。

和龙山文化对应,兴盛却更早一些的是仰韶文化。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是黄河和渭水交汇周边一带,也就是豫西洛阳盆地、晋南汾运盆地、陕西关中平原等地区,其辐射范围比龙山文化要更大一些,包括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北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、湖北等地区。

基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域分布:也许,仰韶文化对应炎黄部落联盟,而龙山文化对应东夷部落联盟,两者虽有对立,却并不泾渭分明,不管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结果,都呈现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特点。

也许这两种文化并不严格对部族分布,都是属于炎黄,也都属于东夷,只不过有些时期炎黄先进一些,有些时期东夷先进一些,炎黄和东夷一直在共同学习和交流,或者是在竞争中共同进步。仰韶文化最东覆盖有山东,龙山文化最西覆盖有甘肃即是这个问题的侧面证明。

历史记载少昊是黄帝长子,却同时也是东夷先祖和首领,还有更古老的东夷先祖太昊伏羲氏、五帝末期的帝舜,也都兼具华夏和东夷双重先祖和首领身份,并且这三位都位居三皇五帝之位。

这些基于历史和考古上的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现象,充分说明了东夷与华夏实则是从上古时代就开始相互融合的过程,这两者共同勾勒出了华夏文明。

在上古时期,东夷本意是居住在东方的人。“夷”按字形字申出一人背弓,说明东夷擅长弓箭,儒家六艺中的“射”难道不是出自东夷传统吗?东方有君子之国、东方尚书剑之美、东方重仁义等,这都是儒家思想里面的上古东夷元素。伏羲画卦亭位于河南省上蔡县,这个地区位于上古东夷腹地,中国文化之根易经的根源-伏羲八卦出自东夷,道家思想源于东夷、道教源于东夷、墨家思想源于东夷、甲骨文来源于东夷的骨刻文。。。。。。

我们可以说上古东夷为华夏文化的贡献了一大半,甚至可以说上古东夷为华夏共同体塑造了思想文化的基础,极有可能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文化大部分都源自上古东夷。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最后是以华夏命名而不是东夷呢?我想这可能是军事力量压制的结果,更有可能是政治体制力量整合的结果,华夏部族为华夏共同体赋予了政治世俗化的政治框架,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王权对神权的绝对压制。华夏一向是王权体制传统,东夷的神权体制可以从商朝体制中窥得一二。神权政治更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,而王权体制显然利于整合国家综合实力,久而久之华夏力量压制了东夷力量也就是合情合理了。

龙山文化要晚于仰韶文化,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显然要比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更先进,但这不一定是基于部族的区别。两者的辐射范围都很广,应该是基于文明交流的结果,而不是民族迁徙的结果,东夷的先进生产技术可能被华夏学习了过去,在王权体制下应该能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、更强的综合国力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华夏共同体为什么能以华夏来命名的原因。

两种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往往能发展出更先进的文化,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在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部-洛阳盆地,发展出了二里头文化。二里头文化的出现直接终结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,实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飞跃,这是中外史学界都认可的中国最早的广义王权。

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出土文物交叉点主要集中在在河南中部、西部和北部,以及晋南地区,这是传统上认为的中原地区,这其实就是文化融合的体现。

二里头文化在时间段上,对应着夏朝,而且贯穿夏朝始终。二里头文化在发源地点上对应着夏都阳城,今天的偃师一带,而且其在早商时期仍是都城。

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族群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,炎黄联盟的故事告诉我们华夏族群本身就是历史融合的产物,并且会继续融合下去,过去如此,现在如此,未来仍将如此。黄帝大战蚩尤,然后收服蚩尤各部,这个故事大概隐喻了华夏与东夷融合的过程。

然而东夷和华夏之间的融合过程,却又是这么漫长而又曲折。

与华夏族群同处黄河流域的上古东夷源远流长,曾经创造了辉煌、灿烂的文明,显然与华夏相比并不逊色,规模也相当,这种级别的融合会怎样展开呢?透过史籍记载来分析背后的实质,可能存在着华夏与东夷轮流坐庄,到华夏一统两族这么一个过程。

尧、舜、禹三代禅让是儒家一直极其推崇,民间也一直津津乐道的上古先贤故事,然而,这极可能是华夏与东夷并没有分出明显优劣时的一种政治妥协,尧、禹是华夏领袖,舜是东夷领袖,这时期他们轮流占有帝位。这是华夏与东夷轮流坐庄的历史时期。

大禹时期,治水成功的巨大成就,让华夏族逐渐占有了优势地位,也赢得了天下各大部落的共同认可,虽然大禹去世时将帝位禅让给了东夷的伯益,然而禹的儿子启显然获得了更大的支持,在大禹去世没多久,启就发动战争,通过战争打败了东夷的伯益,赢得了帝位,从此开启了500年的夏王朝,历史了由此进入了家天下的历史阶段。

2、夏商时期的东夷

夏启虽然武力击败了东夷首领伯益建立了夏朝,但强大的东夷会这么一败而臣服吗?显然不会,果然在夏启去世后不久,其儿子太康时期,东夷就发起了“太康失国”事件。

太康继位后,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,政事不修,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,外部四夷背叛。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发兵夺取了政权,先后两位夏后被杀,最终后羿称王,史称“后羿代夏”,整个事件持续近半个世纪。

在夏王朝建立初期,就发生了夏人与东夷的大规模军事冲突,造成了夏王朝的统治中断4多年,这充分说明了这期间夏人与东夷斗争的激烈。虽然斗争激烈,但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,后羿攻入夏都后,并不是掳掠一番回到自己的领地,而是在夏都代而称王,夏人似乎也能接受后羿的统治,其它部族似乎也能接受,这说明了什么呢?这说明东夷族有穷氏与夏人文化上十分接近,东夷与华夏之间的已经深度融合,至少中原附近的东夷人已经华夏化,这样夏人才会安然接受其统治,并不认为是异族入侵。

虽然少康打败了东夷部落,但夏人与东夷之间的战争仍然不曾间断。一直到少康的儿子后杼消灭有穷氏,才使夏朝的统治得以巩固。这种消灭应该只是灭其首领,再分封夏后族人来管理其部落族人,毕竟这时已经不是纯粹的部落联盟,开始进入了国家化的历史时期,有穷氏和夏后氏之间的族人在文化上也能相互认同对方的统治。

自夏启至后杼约半个世纪与东夷斗争,主要是在今山东北部以及河南东北部与河北南部,今山东与河南、河北接壤的地区展开。后杼以后,对东方各部落与方国的征伐及交往,已转移到泰山以东以南地区,这里是东夷的腹地-海岱地区。这种现象表明夏人已经成功融合了中原附近的东夷部落,使其华夏化,中原附近地区的东夷不再反对夏人的统治,斗争的中心相应的转入了东夷腹地。

到了夏王朝晚期,与东夷的关系有所改善,出现了“诸夷宾于王门,诸夷入舞”的局面,这里的诸夷主要是指东夷各部落。由此可见,经过了数百年的斗争和融合,这时的夏与东夷之间的关系居然已经相当融洽,说明山东腹地的东夷也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夏人的文化,所以才能安然接受被统治。

夏桀在鸣条之战失败以后,夏朝灭亡,夏桀的儿子遁走北地,夏桀本人则是奔于南巢,逃向了荆楚地域,这里当时是苗蛮九黎族群的区域,苗蛮的事情以后再说,我们暂且不提。

夏初,启与益争夺共主地位以及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,中经后羿、寒浞“代夏政”,直到后杼灭有穷氏,华夏与东夷之间前后半个多世纪的斗争,其结果是不断有东夷部族加入华夏,或者说是被夏人融合,这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结果,也是前期数百年、乃至上千年华夏与东夷融合的阶段性成果体现。

在夏王朝时期,华夏化的一支东夷-商族逐步发展壮大,最终代夏而兴商。

商人先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于商丘(可能在今天濮阳)一带,在大禹成为天下为主之后,契实际是大禹的臣属,也就是夏朝的臣属,那么商人的标签是属于华夏无疑。

商朝是无可争议的华夏政权,但其本身又带着强烈的东夷特色。商朝的官制和法律都继承自夏朝,又有东夷特色的一面,有很重的神权特色,其“尚鬼”、“尊神”的一面,还有玄鸟崇拜,都具有鲜明的东夷特色。

关于商朝的这些特征,可以理解为这支东夷在华夏化的路上,并没有进行彻底;也可以理解为东夷对华夏的一次“复辟”,但这是带有继承特点的“复辟”;不管哪种理解,其实质意义是华夏和东夷并没有彻底融合的一种表现。

商灭夏之前,商人的领地在古亳州,可能是今天的濮阳一带,河济之间,这是商人的龙兴之地,也属于传统的东夷地域,灭夏后,即迁都到了亳都(今郑州)和西亳(今偃师),在夏人的核心区域建国,并在此度过了几乎整个王朝的前半段时间。这种选择和后羿代夏何其相似,都是在夏故都称王,并不破坏夏朝原有的都城,也能善待中原夏人,这与商朝中后期对待东夷的态度则是天壤之别。

夏朝时的政治斗争,主要是在中原的东方,是夏人和东夷之间的斗争。

商朝前期政治斗争,主要是在中原的西北方,仍然是夏人和“东夷”之间的斗争。只不过,这时带有“东夷”特点的商人是中央政权,夏人则成了方国,东夷加引号是因为商人虽出自东夷,实则已经是华夏成员,这时的夏商矛盾实则是华夏的内部矛盾。

夏人虽败,但在黄河中上游仍然有强大的势力,晋中南、陕西北部等地区仍然被夏人把持着,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西周时期。

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商朝西部边疆是太行山一线,即太行山以东是商朝地域,太行山以西仍然是夏人的势力范围,这支夏人与商朝的斗争贯穿于商朝前期,甲骨文中经常出现的西邑指的就是这支夏人。

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记载,商人曾经频繁祭祀西邑,关于这个现象,很多人认为是商朝出于对灭亡了夏朝政治的不安,才频繁祭祀以求内心的解脱。而我认为这是出于身份认同的表现,以祭祀祖先之礼对待西邑先人(夏人祖先),商人有大规模祭祀祖先的传统,把夏人祖先当做自己的祖先,这不正是出于继承了夏人政权的象征意义吗?这其实与康熙皇帝在朱元璋墓前下跪是一个道理。

商朝中期以后,西邑不再是商朝关注的重点,或许这时夏人默认了商的共主地位,但商朝仍无法消灭夏人在黄河中上游的政权,进入了相安无事的状态。

商人出自东夷,在其立国过程中,东夷也是功不可没,所以商朝早期,与东夷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,但是到了商朝晚期,与东夷之间的关系却急转直下,发生了激烈的斗争,甚至这为商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
一个出自东夷的王朝,却最后与东夷之间激烈冲突,这种现象让人颇为费解。但仔细想想也实属正常,因为商人虽然出自东夷,毕竟已经不是正宗的东夷,而是已经华夏化的东夷,在真正的东夷眼中已经算是华夏族了。况且,或许是前期助商灭夏功勋卓著,也汲取了过多利益,东夷慢慢发展壮大,壮大到了商王朝已经非常忌惮,已然严重威胁到商朝的统治基础,到了必须武力解决的地步。

从更务实的角度来看,商人是个重商民族,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,为了维持手工业的发展,就需要大量的奴隶,而奴隶的获取,不能从华夏族农耕人口中获取,因为这样会动摇农业国本,只能通过战争从蛮夷地区获取,比如鬼方、西羌、苗蛮、东夷。而商朝中后期东夷过于强大,已然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基础,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利益需求,让商朝选择向东夷动手,既能削弱东夷势力,又能从战场获取大量奴隶。

商朝政权能厚待中原夏人,反而从东夷中大量捕获奴隶,这难道不是商人自我华夏认同的一种证明吗?

商朝同东夷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,这期间数个强大的东夷方国被攻灭,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古彭国,彭祖部落也因此被迫流浪至中国多个省份。这个夏商古国立国800年之久,在华夏大地留下了很多传说,其先祖彭祖思想被孔子、庄子、荀子等思想家推崇备至,在中国古文化界影响重大,古彭国也曾经为华夏民族的融合做出过很大的贡献,但其身在夷地,也可能最终被夷化才导致这次被灭国。

东夷势力树大根深,商朝花费了很大代价最终取得了优势,但也因此让商朝主力大军深陷东方,也是这个原因,让周人趁商都朝歌虚弱时成功伐商,朝歌城陷、纣王自焚,商灭周兴。

周朝虽然建立,然而如何面对让商人都十分棘手的东夷呢?这就牵扯到了西周时齐鲁两个诸侯国的成立。

3、齐鲁两国的历史使命

周灭商凭的是一战而攻陷朝歌城,纣王被逼自焚,然而这时周人所控制的区域不过是关中平原、豫中、豫西一带,连晋南都没有牢牢掌控,那么面对商朝庞大的政治遗产,周朝如何消化?这些问题无疑十分棘手,连周武王这样的旷世雄主在三年之后也忧虑而亡,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周武王如此忧虑?

大家是否还记得商朝几十万主力大军正在远征东夷,并没有来得及回防都城,那么商朝被灭后,这支主力大军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呢?商周主力大军并没有进行一次决战,周灭商凭的是一次奇袭得手,那么这支身在东夷的商人主力大军如果树起一面大旗,振臂一呼,天下商人势力群起呼应,周人是否还能从容应对,我想这可能会导致新生的周王朝万劫不复,这应该是周武王最大的忧虑!

商朝东征大军的去向历来有许多猜测,大部分其实是无稽之谈,想想明朝灭亡后,手握数万辽东铁骑的吴三桂,在李自成和满清之间反复权衡,最后选择投降满清,吴三桂为什么这么做?当然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啊。那么东征东夷的商朝主力大军也一样,商朝政权倒台,面对短暂的混乱期,他们有非常多的选择,二十万大军如果能成功自立为王,肯定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,这样将会长期和周朝东西对抗,那么就复制了夏商交替后的形势。他们有可能确实这么做了,但是并不成功而已。

我们先来看看商末的东夷形势,商朝主力大军东征的是淮夷,而与淮河流域相邻的东夷发源地山东地区,由于被商人核心区域所覆盖,所以早已被商人牢牢控制。自然而然,山东地区的东夷或归化或归附于商朝。

山东的一众诸侯国中,泰山东西两侧的薄姑与奄是两个最大东夷诸侯国,也就是后来的齐鲁两国的核心地域,我们有理由他们应该是由商人所直接掌控,特别是奄国,在史书中出现时有时直接被称为商奄,最大的可能这里是商王族势力的一个聚地。而更远方的胶东地区,则是莱夷的势力范围。

第一件历史大事件:箕子远走朝鲜立国。

第二件历史大事件:三监之乱。

先看第一件事-箕子远走朝鲜立国,箕子是纣王叔叔,也是商朝重臣,不甘于商朝灭亡的现状,又无力改变现状,于是带领五千遗民远走朝鲜立国。关于箕子选择的路线,有史料记载箕子是走山东半岛北渡渤海,从辽东进入朝鲜,这确实是最近的路线,而且经过薄姑与奄的势力范围,安全可以保障。其实还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从朝歌北上幽燕,借道孤竹国经辽西、辽东进入朝鲜。历史有箕子嫁女孤竹国的故事记载,可见箕子和孤竹国的关系应该很好,这条路也是安全的。

在两条安全的路线里面,箕子选择了山东半岛这条路,除了对商朝航海技术的自信之外,我想应该还有更大的原因。如果结合一下那二十主力大军联想一下,这个原因是不是更具说服力呢?想想后世辽国灭亡之际,耶律大石凭着从漠北可敦城带走的数万大军,创建了威名赫赫的西辽帝国,是不是与箕子这次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呢?

箕子在迁徙路上,说服了驻留在薄姑与奄国的主力大军,也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数万人马,北上辽东和朝鲜,割据一方,与孤竹国相互照应,如果天下异动,随时准备起兵反扑中原,这难道不是可能性极大的选择吗?即使没有机会重回中原,箕子朝鲜政权能立国800多年,这也不是箕子最初带领的5000部族(老弱病残的成份应该不少)能做到的。综合来分析,顺道带走驻留在山东地区的部分主力大军,才是箕子走这条路线最大的驱动力,也是箕子朝鲜立国最大的依仗。

再来看看第二件事-三监之乱,习惯上大家认为这是监视商人势力的三监,携裹武庚商人势力发起的反对周公辅政的叛乱。但事实上远止如此,因为薄姑与奄国也深深参与了这次叛乱。这两国参与叛乱,会是与晋南古唐国一样的初衷,趁乱分杯羹吗?我想应该不是,这是商朝的忠诚势力,驻留有部分的商朝主力大军,还和武庚的封国距离非常近,所以,这是商朝势力和忠于商朝莱夷势力的一次大联合,是商人势力发起的一次猛烈的反扑,而且是联合了山东莱夷的一次大反扑。

面对如此形势,周王朝没有犹豫,周公旦亲率大军果断前往平叛。也可以说周王朝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,武王克商已有数年时间,周王朝对这件事始终有很大的担忧,应该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。但叛乱声势浩大,即使充分准备,也花了数年时间,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,才成功平叛。

经过一系列的战争,薄姑与奄这两个被商人势力所控制的最大东夷诸侯国被灭,其国土也分封给了齐鲁两国。

有资料表明,对于山东地区商人和东夷的平叛,是由姜太公领军主导:“继命姜太公吕望东征。伐奄国五十,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;逐莱人地入于齐。非鹰扬元勋,不足以弹压东方,故特封之营丘。”作为商人势力在山东地区的聚积地,也可能是商王族势力最后的聚积地,同时也是东夷历史上传统核心区域,薄姑与奄被灭国,国土分封给了姜太公和周公,由柱国元勋来亲自坐镇东方。

目前的局势是山东的商人势力和东夷势力被弹压,箕子带领部分商朝主力军队出走朝鲜,而同在环渤海一带的商人势力孤竹国仍然存在。

大家还记得分封在幽燕之地的燕国吗?周军精锐北上肢解了孤竹国,在孤竹国的土地上建立的燕国,同样处在环渤海区域,与齐鲁两国遥相呼应,这不正是周王朝对商人势所布的局,他们都负有防范箕子政权卷土重来的使命。箕子政权如此倍受重视,显然与箕子手握大军有很大关系,这也是我猜测商朝主力大军先是撤回山东,又有部分被跟随箕子北渡辽东和朝鲜的原因所在。

周王朝最重量极三位柱国重臣:姜太公、周公、召公,分别负责镇守齐(薄姑)、鲁(奄)、燕(孤竹),这是商朝最大的三处外线势力,同时防范域外的箕子政权。在商王朝中央势力已被牢牢控制后,这几处外线势力,反而是最可能发起反攻的地方。

巧的是,燕国防线方向辽西一带也是东夷的一个传统势力中心,也就是说齐、鲁、燕三国都肩负有防范东夷的使命。

在商人势力和东夷势力最强的地方扎下了周人最强的钉子,这只是第一步,如果要牢牢控制这些区域,还要做更彻底的归化工作。“启以商政,疆以周索“这是周人的既定施政方针,然而这也只是稳定局势的权宜之计,如果只是这样,周朝就配不上他显赫的历史地位。果然,在局势稳定后,推行”周礼“成了最重要的工作,这是鲁国和齐国的历史使命,也是其它周王室亲族诸侯的历史使命。

移风易俗,塑造身份认同,客观上是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彻底形成,这是周朝最大的历史贡献。

“及武王克商,薄姑、商奄,吾东土也。“这是左传的记载,也是周人对齐鲁大地重视程度的真实写照。事实上这片土地也担得起周人的重视,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化经济发达地区,悠久的文明传承甚至可以俯视周人。所以,如果不对东夷的核心区域完成融合,就谈不上周朝的成功。

那么齐鲁两国是如何完成历史挑战,实现他们的历史使命的呢,这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。

4、齐鲁之后,东夷去向何方?

齐鲁两国都是周王朝的明星级诸侯国,实权在握的侯爵诸侯,都肩负着特殊使命。商人势力和东夷势力虽被弹压,但并不是非常放人放心,随时可能会蠢蠢欲动。

在姜太公上任的前后脚就吃了一个下马威,这个跳出来第一个挑战姜太公的是莱国,这个此后和齐国纠葛极深的国家,一开始就和齐国兵戎相见,这是颇为不详的预兆头,为两国长期不睦埋下了伏笔。但那是后话,目前姜太公的使命显然不会太想为难莱国,打退他们的进攻,站稳脚根,恢复秩序才是第一要务。

站稳脚根,立足泰山东西,这是齐国的使命,也是鲁国的使命。那么这两个诸侯国都是如何做呢?

齐国:简政从俗,工商立国,尊贤尚功——奠定霸业基础

鲁国:崇礼革俗,强农固本,尊尊亲亲——强化礼乐之邦

很明显,齐鲁两国实施的政策是截然不同的,齐国是尽量照顾当地百姓的原有风俗,以稳定第一,尽快恢复社会秩序,“因其俗,简其礼,通商工之业,便鱼盐之利”,齐国的政策很快便有了效果,“人民多归齐,齐为大国”。姜太公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,就完成了国家的塑造。

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实际上是周公的儿子伯禽,鲁国受封后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国家的塑造,比齐国花费时间长了数倍不止,纠其原因,“变其俗,革其礼,丧三年然后除之,故迟”,鲁则采取革除当地风俗的强力措使,力图把鲁建成周礼乐文化中心,我想这可能是周公的意图,这是其亲自制定周礼树立一个模范样板的需要。也许,还有一个隐含的原因,商奄之地的反抗特别激烈,必须采取以强硬政策,方能达成震慑效果。

总而言之,周初将对太公、周公两个重臣分封到山东地区,以及齐鲁建国后,采取的一系列政策,都为齐鲁在东方大国地位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齐鲁两国的大国之路上,周王室赋予的特权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
“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”齐由此得征伐,为大国。

“分鲁公以大路、大旂,夏后氏之璜,封父之繁弱……以昭周公之明德。……祝、宗、卜、史,备物、典策,官司、彝器。”这是一整套象征王权的礼器、祭器、服饰、典籍等等,简直达到了天子威仪复制品的程度。

这就是一文一武两种特权,授齐以区域内征伐诸侯的特权,授鲁以史笔载裁定忠奸的特权,在周天子威服四方的西周时代,这就是无上的特权。齐国可以枪打出头鸟,武力打击不服周天子统治的势力,鲁国推行文治,贯彻周礼在四周地地域之内,一文一武相互配合,山东区域还能不固若金汤吗?

但是,为什么周王朝会对山东区域如此重视?

我们回望东夷的历史,以及和商朝之间的关系,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。是的,这里是商人势力的一个根据地,更重要的这里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,自古以来都是文化极其发达的区域,这里曾是太昊之墟、少昊之墟、虞舜之墟,这足以令来自西部的周人可能会对这一地域产生膜拜之感,同时也特别不放心这一区域的统治稳定。所以,才会树立齐鲁这两个定海神针,还让他们在这一区域有很大的自由特权。

齐鲁两国也确实做的很成功,两国之内的东夷、旧商势力被成功整合,周边势力也都服从王化,即使最大的刺头莱夷服从周天子的调度,曾经出兵跟随周王室征伐楚国。

莱国和莒国都是山东地区最后的强大东夷势力,莱国最初还曾给初来乍到的姜太公一次下马威。他们共同代表着东夷的顽强生命力,此时,绝大部分东夷部族都已经完全华夏化,可能他们自己都忘了他们曾经是东夷,但莱国和莒国却一直依然坚守自己,坚强的挺过西周,直到春秋时期。

莱国和莒国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,各占了单独一块地缘区域,他们的都城也被齐国吸收改造,成了齐国五都之一:即墨与莒。战国时期,燕国乐毅伐燕,齐国几乎被灭国,田单就是凭着即墨与莒这两个最后的据点,成功复国。这客观上佐证了齐国对莱莒两国融合的成功,数百年的敌对关系,一朝融合,居然成了齐国最后的据点,并以此重生,如果莱莒两国故去的国君们看到这一幕,该做何感想呢?

东夷的南方势力,淮夷和徐夷也在周王朝的多次打击之下而衰弱不堪,最后得便宜是楚国,淮夷之地曾经入鲁、入吴、入越,不过终归都被楚国收入囊中。

东夷的北方势力,辽西东夷在燕国的长期努力之下,最终中战国晚期,也彻底融入华夏民族之中。

至此,东夷做为一个独立的民族,彻底的融入了华夏民族,深深的融入至了华夏人的血脉之中。

他们曾经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文化财富,我们则继续着他们的梦想前行!

(注: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感谢网友们,如有侵权,请通知删除。)

夏人箕子华夏龙山商朝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相关内容

第四范式(06682)7月...
智通财经APP讯,第四范式(06682)发布公告,于2024年7月...
2024-08-27 23:17:20
花旗:铝生产利润率有望长时...
花旗发布研报,给予中国宏桥(01378)“买入”评级,并将目标价从...
2024-08-14 11:32:35
2月29日基金净值:银河文...
本站消息,2月29日,银河文体娱乐混合A最新单位净值为1.0592...
2024-06-22 00:49:37
东夷与华夏共融数千年,齐鲁...
中国古代周边的少数民族,自古有东夷、南蛮、西戎、北狄之说,但这四方...
2024-06-21 01:03:34
汤和63岁辞官,向朱元璋要...
在明朝的繁华年代,汤和,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,带着一生的功勋和沧桑,...
2024-06-19 01:00:06
智通全球财经日志4月4日
智通财经APP预告,2024年4月4日,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公布以下重...
2024-06-04 00:05:20

热门资讯

龙虎榜复盘 市场极端两极分化... 龙虎榜机构热股今天机构龙虎榜上榜31只个股,净买入12只,净卖出19只。当日机构买入最多的个股前三分...
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化妆品选购...   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,为帮助女同胞合理选购化妆品,3月6日,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化妆品选购温馨提示...
日本央行又“变脸”了,日本股债... 日股今年“开门红”,很大程度得益于去年12月日本央行对加息预期的打压。而才过去一个月,日本央行又变脸...
辉煌明天发盈喜 预计年度收入同... 辉煌明天(01351)发布公告,预期集团取得2023财年收入不少于约人民币8.20亿元,较集团截至2...
高新区首例!顺利出院! 3月6日,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大附一院离子医学中心(合肥离子医学中心)传来好消息,首例临床肿瘤患者...
地铁就能直达!成都这些免费露营... 展开 【露营】春暖花开露营er们走起来!成都这几个免费露营公园记得码住!#露营#露营公园#免费公园#...
国外厂商摸透中国玩家,总结“大... 凭借海量的玩家基数,如今的国产单机游戏市场早已成长为了无法被忽视的力量。不少国外大厂将中国玩家视作基...
中国软件拟向实控人定增股票募集...   中国软件(600536)(600536.SH)发布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,本次发...
印尼华人青年们的东北“City...   丹东1月26日电 题:印尼华人青年们的东北“City Walk”   作者 宫旭 马孟起   2...
雍禾医疗(02279)4月18... 智通财经APP讯,雍禾医疗(02279)发布公告,该公司于2024年4月18日斥资3.78万港元回购...